https://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8488-Is-industrial-farming-a-tech-fix-or-dead-end-for-tackling-climate-change- GRAIN认为,“粮食主权是所有持久解决方案的关键所在”。 全球约有44%至57%的温室气体(GHGs)排放来自粮食系统,其中农业和由农业造成的森林砍伐占到了26%到33%,这让农业成了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化肥是这些危险气体的主要来源。中国是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多的国家,约占目前全球化肥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多数是以煤为原料的氮肥。在中国,普通农民平均每公顷土地施用化肥超过600千克。在巴西和美国,化肥的使用也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但中国的平均化肥施用量却是巴西平均值的三倍还多,几乎达到美国的五倍。 此外,中国农民给小麦和水稻作物施的化肥仅三分之一被植株吸收,其余都进入了河流和大气之中。 化肥造成了许多环境灾害,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我们的研究显示,由于化肥会破坏土壤肥力,作物产量正在减少。过去40年间,全球氮肥的利用效率下降了三分之二,但每公顷土地的氮肥消耗量却增加了六倍。 想要戒掉使用化肥的恶习,仅靠技术革新还不足够。几十年来,全球农业政策、研究和推广项目一直关注农业生产的“绿色革命”,这种模式以一套非常有限的种子品种为基础,这些种子只有使用了化肥和杀虫剂才能长成高产量的植株。 整个亚洲都开展了绿色革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是印度和菲律宾。在中国,农民利用生态农业,无需化肥也能达到类似的产量。这种农业生产方式需要为农民提供大量支持,重建他们的知识体系,扩大种子的品种,而且还要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土地。 在亚洲,农村人口城镇化不仅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也促成了有利于粮食进口和农业企业的政策出台。[1]亚洲约有三分之二的农田掌握在仅6%的农场主手中。 现如今,中国有超过1.2亿人口没有土地,相比10年前增长了8000万;而农村总人口则从10年前的80%减少至现在不到50%。尽管中国的国民经济飞速增长,但农村贫困问题却愈发恶化。较为富裕的城市人口面临着一连串的食品丑闻,禽流感和过度肥胖等新型健康问题。 中国不断变化的粮食体系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正在波及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这些国家为了向中国出口大豆和棕榈油,扩大种植园范围,已经造成了森林的滥砍滥伐、杀虫剂污染和剧烈的土地冲突。 以中国人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猪肉为例。[2]上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猪肉消费量显著增加,供应这一需求的是小型农户养殖的“后院”猪。这种养殖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极为有限,因为小型农户所用的饲料 大多是生活垃圾和当地的作物。养猪所得也是他们维持农村生活的一笔重要的额外收入。但到九十年代末,猪肉生产转向了大型工厂化农场,这些农场使用进口饲料 作物,造成了粪便堆积和疾病的爆发,更不用说温室气体排放上升以及大量农村人口外流问题。农业和肉类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小型农户和当地的屠户遭到了毁灭性的 打击。 其他亚洲国家,以及其他家畜品种也都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例如40年前,菲律宾的鸡肉和鸡蛋全由小型农场供应。但今天,菲律宾90%的鸡肉都进口自其他国家或来自大型工厂化农场。 关于GRAIN新书《气候大抢劫》(The Great Climate Robbery)的更多信息,请点击网页。 对比 莱纳斯·布洛姆奎斯特 在全球很多地方,农业变得越发集约化,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如果要把粮食生产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归咎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就大错特错了。许多情况下,与粗放、低投入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集约、高投入的作物和畜牧生产方式单位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小得多。 牛群养殖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减少体现的尤为明显。牛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牛粪作为肥料也会产生一氧化二氮和甲烷,因此,牛群养殖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 体排放的主要原因。在更为集约化的畜牧养殖体系中,养殖户用以谷物为基础的浓缩饲料部分代替牧草。这样的方式能够从几个方面削减排放。牛群数量更快速的增 加意味着生产特定数量的牛肉和牛奶所需要的土地、饲料和其他投入将会减少。谷物比牧草更容易被牛消化,这样也就减少了消化过程中甲烷的产出。 由此带来的减排令人印象深刻:相比其他较为粗放的畜牧体系,欧洲和北美集约化的牛肉和奶制品生产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更低。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生产1加仑(约3.78升)牛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几乎是北美洲的6倍之多。 发达国家拥有更加集约化的农业系统,因而比以粗放农业为主的国家更加对气候友好:牧草喂养的有机畜牧体系单位牛肉和牛奶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传统体系分别高出了68%和13%。 Annual Review of Animal Biosciences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无论是从生产的角度还是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碳排放角度,全球范围内集约化生产体系的推广都极有可能减少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作物生产的集约化也会带来类似的效果。在欧洲和北美,节约土地带来的碳排放减少远远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环境科学家詹妮弗·伯尼估计,过去50年间,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避免了在产量没有提高的情况下砍伐更多树木,由此带来的碳节约高达1610亿吨。 伴随着发达国家的高产量而来的是比发展中国家更高的氮利用率。氮利用率高意味着,在土壤中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一氧化二氮的氮肥数量将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将随之下降。但减少森林砍伐带来的碳节约要远远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 随着全球农业越来越多的采用集约化操作(包括拖拉机、人工化肥、杀虫剂以及饲养场),令人惊讶的事发生了:包括生产和土地利用变化在内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趋于稳定。 过去40年间,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的减排效率分别提高了39%和44%。《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农业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达到了峰值。 在小型农场占大多数的地区,政府应推动小型农户采取更多措施提高生产力和减排效率。在其他经济部门缺少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大规模工业化农业模式的仓促转型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中国,集约化作业方式在畜牧和粮食生产部门日益普及。那温室气体的排放会随之减少吗?这得视情况而定。集约化能够减少单位作物和肉类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排放总量还由这些物品的消费量决定。因此人口增长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长远来看,经济的增长、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更高的教育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变迁不仅能够促使农户采用排放效率最高的生产技术,还有可能会促进劳动生 产率和农场规模的提高和扩大。在规模更大、机械化程度更高的农场,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更少,农业系统的产出却更高,这并不是巧合。同样的,气候友好农 业的未来在于全球各地采用越来越集约化、规模越来越大的农业生产系统。